王安石罢相后心灰意冷,“洗稿”古乐府一首诗,结果成了千古名篇

王安石罢相后心灰意冷,“洗稿”古乐府一首诗,结果成了千古名篇

樊茗菡 2024-11-24 百科资讯 826 次浏览 0个评论

标题:王安石“洗稿”古乐府,独创《梅花》诗,传颂千古


王安石罢相后心灰意冷,“洗稿”古乐府一首诗,结果成了千古名篇

北宋名相王安石,外号“拗相公”。一生坚持己见,极力在北宋王朝推行其“变法主张”。结果不但生前遭到朝中“保守派”打压,死后也被文人蓄意撰文抹黑。王安石为了变法两度被罢相,中途家人还遭到了陷害,可是他仍矢志不渝。他写过一首咏梅诗,我们小时候都背诵、默写过。不过,这首诗并非他原创,而是“洗稿”《古乐府》中一首五言诗作成。

王安石罢相后心灰意冷,“洗稿”古乐府一首诗,结果成了千古名篇

诗句大意和叙事的顺序都非常相似,但原诗经“动词作者”王安石妙笔一改,顿时化腐朽为神奇,被人传诵至今。被模仿的那首诗,倒没有几个人知道了。

下面我把这两首诗都摘录出来,供大家参考一下。或者我们可以通过王安石的创作思路,悟出创作中“推陈出新”的正确方式。

一、《梅花》赏析

《梅花》——北宋·王安石

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

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
这首诗的意思非常简单:墙角有几枝梅花,迎着严寒独自盛放。远远地看过去就知道那不是雪,可是因为它的盛放,空气中暗香浮动,人就被这梅花的“暗香”吸引过来了。

这些梅花,其实是王安石的自喻。在它们的身上,我们可以见到王安石本人和梅花一样,凌寒自放的傲骨。

他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,主持熙宁变法,不管遭遇多少反对、打击,甚至是自己的亲弟弟遭到对手陷害,都没有变改过主张。

王安石罢相后心灰意冷,“洗稿”古乐府一首诗,结果成了千古名篇

王安石自问做不到像雪一般的洁白,但是他自信他变法的初衷是好的,他的心是散发着芳香的,他也希望有人能发现到他内在的芬芳。

王安石这一首咏梅诗,精准地突出了梅花的孤傲与内秀。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咏梅诗中脱颖而出,主要是避开了咏梅必说“洁白”的窠臼。

但是南宋李壁在《王荆文公诗笺注》里介绍,王安石这首诗其实脱胎于《古乐府》中一首五言:

庭前一树梅,寒多未觉开。

只言花似雪,不悟有香来。

尽管两首诗看似高度相似,但王安石这一首明显更加富有哲理,同时也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。于是自从王安石这一首歌问世后,另一首就被人遗忘了。

二、“踏雪寻梅”的知音人

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,他自小生长在一个官宦人家。他的父亲王益是一个才子,曾经当过大理寺丞,又有多年在地方上当官的经验。王益为官清廉,品性纯良,对王安石影响非常大。王安石终身以父亲为榜样来做人。

在宋神宗时期,王安石推行新法,虽然遭遇重重阻力,但宋神宗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。北宋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,宋神宗就说:“卿,朕师臣也。”

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之前,全国上下对王安石的反对呼声一直非常高。不光大批文官反对,最后连宋神宗生母、宋英宗的皇后,全都出来反对他。推行了新法,刚好赶上了天灾,也有人借口是新法惹怒了老天,非要废除。

结合王安石生平,再来看这首一《梅花》。王安石在诗中自喻为“凌寒独自开”的梅花,而宋神宗无疑就是那一位,闻香而来、踏雪寻梅的知音人。

小结

王安石其实不是第一次“借鉴”别人的诗稿来创作了,比如之前我们提到过,他的《登飞来峰》可能借鉴过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,他这首诗借鉴了一首《古乐府》诗。他另有一首《红梅》,同样借鉴了晏殊的《红梅》。但是每一次,他总是能够从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出发,推陈出新。

《梅花》启发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,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发现并欣赏事物的“内在美”。所以尽管神宋宗与王安石那一段亦师亦臣的友谊,已经过去了近千年,但是这一首小诗却能摆脱它原有的语境,经受住时间的考验,永久流传,成为背诵并默写的名篇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九龙坡区晓晓服装店,本文标题:《王安石罢相后心灰意冷,“洗稿”古乐府一首诗,结果成了千古名篇 》
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