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子先生清晨进入太学,召集学生们站在馆舍之下,教诲他们说:“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,由于玩乐而荒废;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,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。现在圣君与贤臣相遇合,各种法律都施行开来。拔除凶恶奸邪,提拔俊秀贤良。只占据一点小优点的人,也都一一被录取,名誉虽只及于精通某一艺者,却没有不被任用的。通过爬罗剔抉,刮垢磨光,人才得以选拔。一般地说,幸运地获得提拔,谁还说人家不会得到重用呢?学生们担忧学不能精进,那是由于自身要求不严格;担心德行有亏,那是由于自己修养不够。不是主试者存心不公啊。”
话还没有说完,有同学在行列中讥笑我说:“先生在欺骗我们吧!我侍奉先生,至今已有年了。先生口里不停地背诵六艺的文章,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。凡是有关国家大事的,一定要讲述它的要领;凡是圣贤的嘉言懿行,一定要称述它的深奥。读书不知疲倦,以致于夜晚也废寝忘食;先生对于学问,可谓勤奋刻苦极点了。
先生排斥佛老,排斥异端邪说,补正先贤的疏漏,阐发微言奥旨。追寻古贤的遗绪,不断开拓,发扬光大。堵塞邪说,使之不流行;挽回将倒的狂澜,使之归于正道。先生对于儒学,可谓致力已深,成就已大了。”
我说:“你们说的都对,我确实勤奋刻苦,但成绩却不显著,文章写得多,却不见效果。我的学问虽有所确立,却未能表现于世俗,文章虽好,却不见显达。我的学业虽勤奋却不成体系,言辞虽多却不得要领。文章虽奇僻却无助于实用,行为虽端正却未能显耀于众人。空耗费国家发给的俸禄,却不做治事之事;自己虽不耕地,而妻子儿女却挨饿受冻。这样年复一年,白白地浪费国家发给的俸禄,但我自己却毫无成就,终究有何裨益呢?不知道从这种处境中考虑,反而还教训别人呢?”
先生叹息说:“你们这些人啊,只知道抱怨自己的处境不利,不知道去省察自己。今年我五十岁了,虽然无有成就,却未见过有所谓的倒霉和不幸。我既没有伯夷那样穷困的遭遇,也没像贾谊那样早逝,自己想想,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?嗨,你们来!大木头做屋梁,小木头做房椽,小木小椽各尽其用,建造出房子来,这是工匠的技艺。玉札、丹砂、赤箭、青芝,以及牛溲、马勃、败鼓之皮,都收集齐全,这是医师的良方。选拔贤才,公正用人,不论巧妙笨拙,都能各尽其才,委以重任,这是宰相的肚量。
“从前孟轲喜好辩论,孔子之道得以发扬,他周游列国,最终老死于奔波之中。荀子推崇正道,宏扬大论,遭人毁谤,逃离齐国,在兰陵县终于穷困而死。这两位大儒,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作为经典,一举一动都可作为法则,超越常人,达到圣人的境地,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?
“如今我虽勤奋却不成体系,言辞虽多却不得要领,文章虽奇僻却无助于实用,行为虽端正却未能显耀于众人。空耗费国家发给的俸禄,自己却不事生产,妻子儿女挨饿受冻。自己想想,这究竟是为什么?嗨,你们这些人啊,只知道抱怨自己的处境不利,不知道去省察自己。我并没有像伯夷那样穷困的遭遇,也没有像贾谊那样早逝,自己想想,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?嗨,你们来!世上的事情,哪有那么凑巧的呢?有学问的人,不必怨天尤人;书读得多,不一定能当官;当官的,不一定必须多读书。天道难测,不可探求。你们还是各自努力,争取上进吧。”
清 林云铭《韩文起》评
《进学解》第一段以进学发端,中段句句是驳,末段句句是解,前呼后应,最为绵密。其格调虽本《客难》《解嘲》《答宾戏》诸篇,但诸篇都是自疏己长,此则把自家许多伎俩,许多抑郁,尽数借他人口中说出,而自家却以平心和气处之。看来无叹老嗟卑之迹,其实叹老嗟卑之心,无有甚于此者,乃《送穷》之变体也。至其文,语语作金石声,尤不易及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九龙坡区晓晓服装店,本文标题:《古文观止125:韩愈•进学解 》